“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启动以来,曲阜团市委积极探索希望小屋“2+1”志愿帮扶模式,进一步延伸“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内涵,把后期服务作为希望小屋项目极其重要的“下半场”,努力实现由“小屋焕新”到“精神焕新”。
曲阜市希望小屋“2+1”志愿帮扶模式:即在“1位社会爱心妈妈+1位爱心老师”结对帮扶1位“小屋主人”的基础上,由孩子所在学校的“1位校长”牵头帮扶本学校的希望小屋服务对象,充分发挥爱心社会组织和学校的力量,在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习惯养成等方面给予孩子更多关怀。
常态关爱与重点帮扶相结合。学校校长和爱心老师是学生心中最信赖的人,爱心老师均来自于孩子的班主任或者科目老师,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性格特点都十分熟悉,更能第一之间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同时,爱心社会组织招募选拔爱心负责的“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困难儿童,把对孩子的校内管理延伸到校外关怀,实现了常态关爱与重点帮扶的有机结合,不仅为孩子提供学业辅导和亲情陪伴,更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关爱,以一种更加阳光积极的心态正视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来自姚村镇的琪琪今年13岁,与73岁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品学兼优的琪琪还不能享受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建设希望小屋中,由于琪琪的爷爷年迈,姚村镇王村小学颜校长每次亲力亲为,带着老师去帮忙清理旧家具和房屋。不论是家访还是安装家具,颜校长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琪琪家采集信息并协助搬运家具。自家中希望小屋建成后,在爷爷的支持下,琪琪跟随爱心妈妈学习叠被子、打扫房间卫生、周末外出看电影,原本内向腼腆的琪琪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在学校更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们交谈了,和亲友邻居也敢于交流说话了。
精神关爱与习惯养成相结合。作为曲阜市“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的建设执行方,曲阜市彩虹公益服务中心广泛动员、积极招募、严格选拔,组建了一支爱心妈妈团队,与“小屋主人”建立“一对一”爱心帮扶联系,自信息收集和摸底调查阶段开始,爱心妈妈就介入参与,全程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状况和个人情况,不断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为常态化志愿服务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并帮助孩子从洗衣叠被、卫生清洁等生活习惯入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帮扶老师主要针对孩子的课业和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了精神关爱与习惯养成的有机结合。爱心妈妈每半月进行入户走访,为结对孩子做好回访记录,在端午节、儿童节等节庆日为孩子送去关爱物资,所在学校校长和老师不定期走访女童家庭,了解女童学习情况,解决学习存在困难,疏导心理问题,形成“2+1”志愿帮扶孩子的良性循环。
凝聚合力与形成机制相结合。“2+1”志愿帮扶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引入校长的参与支持。困难儿童分布在不同的乡镇,且许多都集中在一个学校,校长的支持和关注可以更加带动老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孩子树立生活学习的信心,便于凝聚校长、老师、爱心妈妈多方的帮扶合力,逐渐形成“校长支持、老师关怀、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来自防山镇颜子学校的姚辉老师,石门山镇歇马亭小学的徐鹏举老师、小雪街道孟子故里小学的魏建文老师......定向跟进所在希望小屋建设,帮助孩子辅导作业,力所能及地解决其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在孩子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让孩子能够更加阳光地面对生活,吸引更多的力量和资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同时,曲阜团市委还联合彩虹公益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牵手关爱”主题活动,邀请“希望小屋”服务对象和爱心妈妈、爱心老师一起观看电影、体验民俗、参与活动。通过细致的关怀和持续的情感交流,原本孤僻内向的孩子在下一次见面时都有新变化,不断涌现的微笑、逐渐打开的心扉成了“希望小屋”儿童关爱项目最好的成果展示,“希望小屋”也必将成为孩子圆梦的新起点。截止目前,共招募“希望小屋”爱心妈妈16名,爱心校长和爱心老师各1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