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名单,济宁市2个案例榜上有名。
近年来,济宁市积极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培厚非遗普及土壤,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深度融合。
济宁市文化馆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
焕发非遗生命力 赓续非遗薪火相传
依托济宁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面向中小幼学校、大中专院校、成年夜校以及老年大学打造非遗小课堂,扩展非遗普及推广覆盖面,有效推动学生群体非遗传承。截至目前,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2000余场,惠及学生及特殊人群50000余人次,曾被省文旅厅评为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并在市委宣传部志愿服务项目评审中多次获奖。
通力合作,合力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的蓬勃发展。组织优秀非遗传承人成立了非遗传承爱心志愿者服务队,作为进校园活动的执行主体开展教学服务工作。服务队现有爱心志愿者20余人,涵盖剪纸、面塑、刺绣、纸翻花等十余项非遗项目。以签订合作合同,挂牌活动基地的方式与学校建立合作模式。学校依据校园教学计划和信息需求,与文化馆沟通对接,合理安排进校园活动课程。
量身定制,精准带动非遗进校园工作的创新发展。在服务内容上,采取标准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
首先,针对相同年龄段学生,构建标准化教学模式,打造标准化课程,印制课堂标准化方案,提高进校园开展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从而实现可复制、可推进、可落实的标准化服务模式。 其次,打造个性化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服务对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别开设了幼儿非遗课程、青少年非遗课程、成年非遗课程以及老年非遗课程,尽可能做到全面、适宜。 同时课程内容也会尊重校园文化特色,根据学校独有的教学特色和服务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课程内容量身定制,极大的提升了课程内容趣味性、知识性和丰富性。
示范引领,积极促进非遗进校园工作的多元发展。为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师生的参与度,与校园紧密合作,创建多个非遗社团。这些社团通过定期的教学活动,实现常态化教学,鼓励学生持续积累创作经验。同时,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和各类赛事,比如少儿手工技艺大赛、校园师生成果展等,让学生的作品不仅停留在校园内,更走进文化场馆,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大唐学校学校、济宁市附属小学北湖校区揭牌“非遗小课堂”示范基地,建立长期合作模式,为优秀非遗项目搭建规范的传承平台。
以点破面,循环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持续发展。为深化传承人团队的服务能力,壮大服务团队,针对教师群体开设非遗培训班,旨在通过系统教学,精心培育校园非遗人才,确保学校能够持续、稳定地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校园活动,逐渐将“非遗进校园”发展成“非遗在校园”,助力非遗教学高效落地,逐渐实现非遗的校园普及。
山东快书进校园实践案例
山东快书薪火相传 校园文化绽放新花
金乡县文化馆和金乡县中心教育集团 把山东快书作为非遗传统艺术引进中心小学校区,把山东快书作为一门特色课程来开设,先由中高年级学生学,后逐渐推广至全校及集团其他校区。
除课程表所安排的每周一节课时间外,还利用音乐课、活动课、休息日等进行学练。 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从小学快书》,涵盖了基础知识、经典曲目、创作方法等方面内容,为学习山东快书提供课本指导。
组建“博雅曲艺社团,依托社团定期组织山东快书展示展演活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截止目前,已经连续八年在金乡县中心小学成功举办全国山东快书公益培训班,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
2019年中心小学学生参演由文化与旅游部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在第四届全国山东快书优秀节目展演中,创排的山东快书《爱的传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少儿团体节目参加展演,广受好评。
2023年山东省蓓蕾文化工作站揭牌仪式在中心小学举行,学校成为济宁市唯一的山东省蓓蕾文化艺术工作站示范点。
下一步,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探索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拓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路径,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来源:济宁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