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民生 > 正文

杜玉珍:18岁入行,她把山东梆子唱到了南方

2009年,中国第11届戏剧节在厦门召开,《运河老店》作为梆子戏第一次走出山东,亮相南方城市,给更多的人带去了运河文化以及梆子戏的魅力。

记者来到了济宁市山东梆子培训基地,聆听了《运河老店》的女主角,国家级山东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杜玉珍讲述她与山东梆子的“这些年”。

“票友”父亲带入行

谈到如何喜欢上梆子戏时,杜玉珍脸上始终带着幸福的笑。“父亲就是‘票友’,我从小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了梆子戏。”杜玉珍说,自己也没想到,当初的“喜欢”在年复一年的光阴中,渐渐变成了文化传承的责任。

1980年,杜玉珍考入嘉祥县山东梆子戏曲学校,1983年,在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参加工作,1989年,杜玉珍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在山东梆子现代戏《情祸》饰演女主角巧云荣获表演一等奖,也正是因为这部剧,杜玉珍在业界开始一炮而红。

“《情祸》当时是济宁市唯一一台入选山东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的一场剧,当时现场全是业界‘大咖’。”当时的杜玉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员,说起自己的登台“首秀”,杜玉珍记忆犹新,“那时候可真是小演员初登大舞台,就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唱了下去。”

三十年练就“戏磨叨”

杜玉珍在开始练梆子戏时,已经快18岁了,这在戏曲行当里算的上“有点晚”。

为了让自己成长的更快,杜玉珍平均每天要练习9个小时的基本功。她刻苦钻研唱本,探索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同行都管她叫“戏磨叨”。对于这个称号,杜玉珍欣然接受。“我确实经常钻研,为了排出精品,忘了吃饭是经常的事。”杜玉珍说,剧中角色的人物性格、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有讲究的,如何把自己的情感代入剧情,让角色更加丰满,表演更具神韵是她一直以来在戏曲表演上所追求的目标。

今年15岁的韩静已经跟着杜玉珍学习梆子戏有3年的时间。或许因为年龄小,对于戏中很多感情理解不到位,每到这时,杜玉珍都会从故事情节、人物角色一步步指导着学生进入状态,有时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杜玉珍还给学生讲起故事背景,跟学生一起反复揣摩。

“现在他们还有很多情感没有体会到,所以很难演出其中的神韵。”杜玉珍说,从课堂到舞台,每当看着台上学生的进步,比自己获奖还高兴。

带着梆子戏第一次走出山东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特点是高亢激昂,深受百姓喜爱。杜玉珍平均一年有200多场演出,有时还要排精品戏,固定时间教学生上课。2009年,由杜玉珍主演的《运河故事》第一次走出山东,亮相厦门。

“我们现在要懂得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了解梆子戏。”在厦门演出时,杜玉珍曾觉得南方人或许听不习惯北方这种高亢激昂的曲目,但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拿着本子和笔让她签名,并告诉她,他们不仅看懂了《运河故事》这出戏,对山东梆子也充满了兴趣。这让杜玉珍大吃一惊,更坚定了她传承发扬山东梆子戏的信心。

近几年,杜玉珍接的演出少了,更多时间都会在学校与学生度过。“只有把他们培养好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看了他们精彩的表演而喜欢上山东梆子。”杜玉珍说,每周一、三、五自己都会坐一个半小时的车来到济宁市山东梆子培训基地,风雨无阻。

杜玉珍说,在传承发扬山东梆子的路上,她要一直努力,坚守自己的初心,培养出更多的梆子戏人才,让山东梆子传播的更远。

0

下一篇:济宁高速路上小轿车“别停”大货车,司机上演“全武行”

上一篇:济宁一黑车被扣,车主竟叫上父亲和好友将其“偷”回

网友留言评论(0)
验证码: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