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关注 > 正文

济医附院英才:于昊——笃行不倦的“侦察兵”

于昊,中共党员,南方医科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济医附院医学影像科主治医师,济宁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他硕士、博士均师从于国内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MRI研究PI之一的温志波教授,从事MRI新技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PTw-MRI)在颅内胶质瘤的分级、分子分型、预后评估,胶质瘤与淋巴瘤、转移瘤的鉴别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评估、醒后卒中发病时间的评估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大临床研究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次受邀在国际磁共振年会(ISMRM)、亚洲-大洋洲神经放射学大会(AOCNR)、国际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研究组(CEST-Workshop)年会及国内放射学术会议发言。2017年起获得欧洲放射学会通讯会员资格,2018年获得CEST-Workshop授予的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称号。

黑白影像世界的“侦察兵”

低调、谦虚、热情,这就是于昊给人的第一印象。自2018年入职济医附院医学影像科以来,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独当一面的成熟老练,四年时光见证了于昊的成长,但他一心为患者服务的初心始终不变。

在普通人的眼里,影像诊断不太为普通人所熟知,很多人以为只是“看片”的事,其实影像诊断远非如此简单。一张张黑白的器官轮廓胶片在医学影像科医生的眼里,似乎通过黑白的“语言”倾诉着身体中的奇妙变化。用超声、CT、磁共振等各种方法找到病灶并做出准确判断,其背后凝聚着影像诊断技术的高金含量。

济医附院医学影像科成立于2017年1月,由原放射科、CT室、磁共振室、核医学科优化组合而成,临床各科许多疾病都须通过影像科医生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对于医学影像科的医生而言,昏暗的阅片室是战场,他们每天就像“侦察兵”一样,从多变的影像片中,抽丝剥茧,帮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一位病人做完检查的图像,少的只有一两张,比如照X光片,多的会有上千张图像,比如做CT和磁共振,特别是加了三维重建成像的图像就更多了。病人检查后所得的所有图像都会传送到影像阅片室,阅片室配备了很多电脑,每台电脑前都坐着一名医学影像科医生,他们工作就是要反复的甄别这无数张图像,抽丝剥茧,找到异常影像,然后分析这些异常的影像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综合因素的分析,并结合临床提供的、病人所讲述的症状、表现等,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最终判断形成这些异常影像的疾病会是什么,作出诊断报告。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在临床当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检查与诊断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于昊说:“影像医生相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属于幕后工作者,虽然不能像临床医生一样服务患者,但同样重要,同样被患者需要。我们影像科医生就像是大侦探‘福尔摩斯’,要通过CT、X线、磁共振成像等,看清患者体内发生的病变。通过一个患者的图像,我们能看出病变在哪里,病变程度如何,病变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为临床医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于昊当初选择医学影像这一专业,还有一段故事,在他上初中时,家里一位亲戚得病,恰巧医学影像界的一位专家前来义诊,看过亲戚的CT检查片后做出了非常准确的判断并给出了诊疗方案。令他感受到医学影像学科的无比奥妙,一颗从事医学影像专业的种子种在了于昊心中,报考研究生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医学影像专业。博士毕业前夕,导师希望于昊继续攻读博士后并留校工作进行科研工作,但于昊更倾向于投身到一线临床工作,在临床诊断中结合大量患者病例进行科研等工作,最终于昊成为了济医附院医学影像科的一名医生。

临床诊断工作的“好参谋”

医学影像科读片,虽然部分典型病变可能一眼看穿,但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对影像诊断来说一直是挑战。所以病人性别、年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都与影像诊断有密切关系,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充分认识疾病的本质。

于昊在工作中曾经遇到一位67岁的男性患者,因颅内占位入院,外院CT报告诊断为基底节区胶质瘤。入院后通过常规MRI平扫及强化MRI,提示胶质瘤可能性比较大。大多数情况这类疾病都采用全麻下手术切除治疗,但是全麻手术会累及功能区,而且手术也有比较大的风险。进行会诊后,联系患者加扫APTw-MRI序列,经医学影像科评估提示病变为淋巴瘤可能性大,最终通过临床做出讨论,决定先进行淋巴瘤的诊断性放化疗。通过系统的放化疗治疗,患者复查颅脑MRI提示病变缩小。对患者进行了颅脑病变立体定向活检送到上级医院后,活检病例提示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续对患者进行针对淋巴瘤的放化疗。数个疗程后,患者达到临床治愈。由于该患者影像学诊断符合病理诊断,使患者避免了开颅手术这一创伤极大的治疗方式,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于昊说:“我们这个专业主要是基于对人体图像识别的积累,因此我们从医学基础到临床,具体需要从人体解剖、病理、生理学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几乎医学的全科知识都要悉心掌握。此外,我们还要系统学习医学影像学的本专业知识,给临床医生提供意见指导治疗。”

曾有一位五十几岁的女性患者,睡觉后醒来出现一侧肢体无法活动,第一时间就来到了医院。因为这位患者为醒后卒中,接诊医生不好判断发病时间是否超过4.5小时的溶栓时间窗。为避免超窗后再行溶栓所导致的出血风险,必须要精确的评估有无可挽救的脑组织。医院第一时间进行一站式颅脑CT灌注成像,患者完成检查后,及时进行图像后处理,原始图像及CT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管腔明显狭窄,且该血管供血区域出现大面积梗死表现;分析相关数据后,提示仍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如不及时溶栓则这部分低灌注区域可进展成为不可逆的梗死核心区域,医学影像科的医生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经临床进一步评估后,根据指南,果断对患者行溶栓治疗,治疗后在行一站式颅脑CT灌注成像复查,显示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较前明显通常,之前所代表的低灌注区域基本消失,患者症状也比之前减轻了很多。类似这样的病例还有很多,作为一名影像诊断医生,每次的诊断都必须要认真、细心,必须要对患者负责到底。

医学科学研究的“探索者”

工欲善事,必先利其器。济医附院医学影像科在鲁西南地区较早开展了全身血管CTA、冠状动脉CTA及先天性心脏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早已是拥有放射、CT、MRI(磁共振)等十八般武艺的重点科室。如果说医疗技术是一家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医疗设备和科研人才就是助力医院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引擎。诊断上多一分认识,治疗上多一分把握,对患者而言是最大的福音。

近年来,医学影像科根据学科发展规划,突破设备分组限制瓶颈,逐步完善解剖系统分组的影像诊断体系,目前拥有五个亚专科(专业组),分别为生殖、泌尿系统,头颈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胸部、骨肌系统,循环系统。于昊作为头颈及神经系统亚专科的骨干,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丝毫不敢懈怠,“身处一济医附院这个集体,我们必须优秀,而且必须不断努力让自己更加优秀”,于昊腼腆地笑着说。作为临床辅助性科室,本着对病人生命健康负责的态度,不论在实际工作还是在科研工作中,都坚持不断地学习,促使个人和团队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头颈及神经系统亚专科中,放射专业拥有高级职称2人,副高职称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开展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头颈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及中枢神经系统介入诊疗等多项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及检查方法,累计发表国内核心期刊及国外SCI文章20多篇;超声医学专业拥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深入开展甲状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开展尺神经、坐骨神经等多处神经的检查,发表多篇国内核心期杂志;以及核医学专业拥有医师2人,硕士研究生2人。

看似一日复一日在黑白世界里寻求真相很枯燥,于昊看来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重新选择一次,你还会做一名影像科医生吗?”于昊说,如果让他再一次选择,还是会选择这枯燥背后坚守的这份“侦察兵”的工作,因为他可以用医生的职责和使命将黑白的生活,渲染成五彩斑斓的色彩。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有值得骄傲的奋斗征程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与精力,为了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判断依据,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于昊一直在努力着。

作者: 吴楠


0

下一篇:今起,济宁城际公交J965、B9线路恢复运营

上一篇:劳动青年最光荣——中建五局兖州区道路管网改造工程“五一”假期奋战酣

网友留言评论(0)
验证码: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