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关注 > 正文

济宁市重点实施科技创新“1234”计划 提升为群众办实事服务质量

2e3c6c85335cf15fabdddc9bf45d40e6.jpg

今天上午,记者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上,了解到济宁市实施“科技创新1234”计划有关情况。

去年以来,聚焦群众反映热点、工作推进难点、产业发展堵点问题,济宁市科技局推出并实施了“科技创新1234”计划,通过系列精准有效的工作措施,赋能企业创新,提升服务效率,建立起为民为企服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丰富并深化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内容,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固化为服务企业和服务群众的具体成效。

1:聚焦“一个目标”,提升科技服务质效

围绕“提升科技服务质量效率”这个宗旨目标,市科技局采取现场办公、上门对接等方式,通过为基层办实事、解难事,激发创新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力促企业、农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开展“科技助企”行动。出台近年来针对性最强、含金量最高的《济宁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即“创新发展16条”,建立了“助企攀登”产学研合作台账, 2021年对上争取财政无偿补助资金3.1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402家攀登企业实现了与高校院所、人才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全覆盖;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成果贷”275笔,发放贷款10.74亿元。开展“科普惠企”行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科技成果贷”、 “创新券”等科技政策进企业活动5次,有效提升科技政策知晓率。

开展“科技兴农”行动。起草《济宁市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发挥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支撑作用,全市共注册农业科技特派员1044人,注册人数位居全省第一。嘉祥种子攻坚模式获省委改革办推广,邹城农高区获批济宁首家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文化两创”行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为主线,整合文化科技资源,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2021年,济宁市获批全省唯一的“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改革”试点市,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获认首批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全省3家集聚类基地之一。

2:绘制“两张图谱”,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

围绕济宁市“231”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主导产业,聚焦企业创新需求,按照产业链条绘制形成“全市企业研发需求图谱”“全国技术成果分布图谱”两套创新图谱,每月围绕特定产业主题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建立济宁市企业与全国高校院所精准对接机制,支持校企形成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关系,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2021年,共制作发布高端装备等7个产业领域的“创新图谱”,举办专题对接活动23次,签订合作项目109项,项目总研发投入达17.9亿元。瞄准“中字头”、“国字号”,大力引进与济宁市产业关联度高的大院大所,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下达引进建设科创载体、创新人才任务目标和公布考核评价体系的通知》,全市新引进合作高校院所86家、同比增加41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17个,同比增加73个。

3:打造“三个平台”,形成创新发展新动能

围绕项目、平台、人才招引,市科技局聚力打造了综合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专利导航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三个平台资源聚集的作用,为企业招引项目和人才团队架起沟通的桥梁。截止目前,综合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已发布科技成果信息1621条,技术需求268条,发布各类科技政策50余个,开展线上直播培训和政策宣讲等活动10余次。

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对接作用,各企业“借智借脑”,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了一批高层次技术研发平台,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成功获批全省唯一的省级智能过程控制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到国家深部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在济能发集团设立分中心,推进华亚农业与中国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校企合作生物育种研究院;成功推动晶导微电子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技术领域目前在山东省唯一布局的联合实验室,助推济宁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

4:实施“四大行动”,壮大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健全梯次培育体系,制定“准高企”“种子高企”认定标准及高企招引实施方案,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通过培育、招引“双管齐下”,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成效。去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4家、总数达到938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51家,均较上年实现翻番。其中,新增高企数量增幅达3倍,居全省第1位。市产研院围绕“231”产业,累计招引产业化高科技项目30个、对上争取资金超过3.9亿元。

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跃升”行动。设立研发投入递增奖励,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平台、组建研发队伍、开展研发活动,力求实现规上企业“家家有平台、处处有创新”。2021年全市研发人员数量超过2.9万人,较上年增长46.8%。布局建设了市级重点实验室52家,新能源研发创新中心等6个创新平台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建设了新型研发机构51家,其中通过省级备案19家,评选出20家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在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获表扬奖励。

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行动完善“企业出题”机制,征集全市企业在研科技项目和在建科技平台,择优纳入全市科技计划储备库,入库项目和平台实行动态管理,按照技术成熟度逐批支持。借智攻克关键技术,制定《济宁市重大科技项目“全球揭榜”工作实施方案》,遴选发布10项具备我市优势特色、对产业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创新重大技术项目,8个项目成功揭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承担重大专项,争取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5项。通佳机械联合哈工大、北化工开展的“高压车用储氢装备”项目获省领导充分肯定,将为氢能源汽车产业提供重要装备技术体系支撑,助推我市氢能产业实现新跨越。

开展科技人才集聚提升行动。实施重点科技人才项目。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3人,其中科技部重点人才2人,连续两年入选数居全省前3位;入选省外国人才支持计划7人,居全省前3位。实行重点企业引才“配额制”,充分赋予企业评价使用人才主动权,目前,共29家企业入围首批人才“配额制”支持企业。通过举办“赢在济宁”创新创业大赛,遴选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人才来济宁创新创业,2021年度共推荐159个创业项目参赛,认定市级创新领军人才16人。


0

下一篇:警惕“代理退保退费”新骗局,这些套路要当心

上一篇:@济宁人 出行遇问题?拨打“12328”就对了

网友留言评论(0)
验证码: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