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宁市政府印发了《济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规划》进行简要解读。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济宁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紧密结合济宁市实际,合理设置“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系统谋划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规划》编制经历了前期准备、草案编制、论证报批三个阶段。期间,组织开展了多次调研座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近日,济宁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会议已审议通过,并正式印发执行。
《规划》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市委建设“智造济宁、文化济宁、活力济宁、美丽济宁、幸福济宁”总体目标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锚定生态济宁建设目标,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不断提高精准治污、科学治污能力,坚持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集约发展,全面开创新时代生态强市建设新局面。
基本原则: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统筹协调和制度创新。
主要目标:到2025年,生态强市建设取得突破,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规划》确定了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等4大类21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1项,预期性指标10项。
(二)重点任务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济宁市生态环境保护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推动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二是控制温室气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强化协同控制,促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四是深化南四湖治理与保护,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五是实施系统防治,保护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环境。六是统筹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七是强化风险防控,严守环境安全底线。八是健全治理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九是引导全民参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规划》设置了8个专栏,在结构调整、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风险防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等方面纳入26个类别、55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960亿元,支撑《规划》的落地实施。
(三)保障措施
从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实施、落实资金保障、推进队伍建设、推动落实评估5个方面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规划》主要有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充分衔接重大战略。《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将积极推进碳达峰进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重点对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和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二是深入实施源头治理。《规划》针对济宁市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的特点,将“推动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列为一项重点任务,明确了5个方面的具体工作,通过开展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加快推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是强化生态环境系统治理。《规划》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增效,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提出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在水环境管理方面提出强化三水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协同治理和上下游联动;在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环境方面,将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安全利用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机融合;在环境治理体系方面提出要开展全民行动、构建大环保格局。四是坚决守住安全底线。《规划》从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环境管理,深化重金属及尾矿综合整治,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强化风险防控,严守生态环境底线。五是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革创新。《规划》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强化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支撑等方面提出改革创新措施,积极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