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上午,济宁高新区2020年度发展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济宁高新区产学研基地成功召开。
在发布会现场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发展软环境保障局、经济发展局、科技创新局、城乡建设和交通局五个部门就招商引资、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介绍,并回答了记者提问。大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晚报、山东商报、中国山东网、鲁网、济宁日报、济宁广播电视台、搜狐、网易等10余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本次发布会。
2020年以来,高新区牢牢把握“当标兵、作示范、争一流”总基调,紧紧围绕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两大核心任务,深入推进“三次创业”,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各项事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济宁高新区2020年度各项事业发展成果介绍
人力资源丰富、科技金融活跃、聚力打造优越的投资环境
2020年,对招商引资工作来说是充满艰辛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招商队伍“走出去”的步伐变慢,企业投资意向趋于谨慎,加之中美经济贸易摩擦影响,给招商引资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投资促进局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创新方式、凝聚合力,全年累计组织签约仪式、推介会等各类活动17次,其中,“网络云招商”、网上推介会、网上签约10次,招商人员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深圳等20余个城市,对接企业、商会100余家,考察项目80个,招商引资工作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项目增长迅速、储备充足。突出专业化招商,分产业成立5支专业招商分队,在新引进的项目中,“四大主导”产业类项目占比达到90%。智能终端产业园、中韩高端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金科医养健康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引领型、支撑型项目开工建设,高科、宏凯等一批产业重点项目投产达效,推动形成了重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是开放格局放大、领域更广。聚焦全市对外开放“火炬手”“领头羊”目标定位,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全年新设外资企业7家。持之以恒推进落地项目资金到位,全年“十强”产业到位内资总额7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5亿美元,总量均居全市第一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效推动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是团队务实专业、活力迸发。按照“管委会+公司”的改革部署要求,在全市率先成立专业招商公司,设立高端装备等5个专业招商产业部和驻韩国、北京等4个驻外工作机构,逐步实现了由综合性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招商队伍结构合理,团队中硕士研究生占70%以上,本科以上人员达100%,“90后”已逐渐成为招商队伍的主力军。
坚持以民为本,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高新区发展软环境保障局在济宁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获得了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全市双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复审。发展软环境保障局克服技术空白、人才短缺、体制分散等重重困难,切实抓好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落实,促进“六稳”政策和“六保”任务落地。
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统筹协调,创造开工条件,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便民设施、优化生活环境等方面,高效推进12大类21项民生工程,全年投入资金超过5亿元,直接受益6万余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坚持以民为本,全面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
坚持教育均衡化,教育教学质量再上层楼。坚持提档提标,幸福标杆争先进位,2020年城乡低保实现“16”连增,月人均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713元、537元。坚持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体现硬核担当。顺利启动蓼河新城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完成蓼河新城卫生服务站的升级改造,公卫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坚持军地融合,党管武装汇聚军民合力。圆满完成年度征兵任务,输送优质大学生兵员60人。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项目建设提质增速,改革创新成果丰硕
2020年,高新区紧紧围绕“一季度全面复工、二季度以丰补歉、三季度加速增长、全年任务目标不变”的工作要求,全力抓运行、调结构、稳增长,经济发展态势好于预期,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全年GDP完成455亿元、增长4.1%;完成营业总收入3590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243亿元、增长4.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1亿元、增长2.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24%;外贸进出口总额124.6亿元、增长6.9%。
推进实施了包含产业项目、城建项目、民生项目、乡村振兴项目、科创平台项目5个板块总计220个项目的“双百工程”,总投资1324.8亿元,截至12月底,已完成投资270亿元,竣工项目61个,项目开工率92%;全年新增省重点项目5个、省优选项目3个、省双招双引项目3个,省补短板项目3个,新开工项目、新投产项目、新上“四新”项目个数、增幅实现“双领先”,省级重点项目个数全市第一;共举行省、市集中开工仪式7次,3次作为全市开工的主会场,60个项目破土动工,年内完成投资过百亿元。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开展的7次“三重”工作排名中,我区排名靠前事项总量5次位居第1;在全市“百日攻坚”考核评比中荣获第2名;在全市技术改造项目观摩评比中荣获第1名。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2018、2019年度连续两年跃升19个位次,进位幅度居全国首位。在2019年度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中,位列159个开发区第6名,在全省国家级高新区序列中仅次于济南、潍坊,跻身全省前3强,取得了历史最佳成绩。
2020年,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级名片22项、省级名片63项,对上争取资金48亿元。连续两年获批国家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以创新谷建设为总抓手,打造创新生态圈
2020年,高新区紧抓市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极示范区与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三次创业”,以济宁创新谷建设为总抓手,积极打造全市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综合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先导工程,持续放大济宁创新谷“1+N”辐射带动效应,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今年以来,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0%,占比及增幅居济宁市第一位。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大幅提升。
持续深化创新平台建设,2020年,获批省院士工作站1家,省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全年共引进外国专家来华工作50人,完成任务的125%,1人获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类)工程,2名外籍专家入选2020年中国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5人通过山东省海外科技人才快速认定,5人获批2019年度济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突出科技项目引导作用。3家企业获批“科技助力经济202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家企业获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1家企业获省重大专项支持,133家企业获批省研究开发财政补助资金4100余万元,13个项目通过济宁市重点研发计划拟立项。全年累计对上争取2.62亿元。
双创生态体系日趋完善。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依托产业集聚、创投机构等,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全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其中国家级4家,总孵化面积达19.8万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245家,累计毕业企业130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26家。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完整孵化链条。
科技创新合作逐渐深化。围绕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先后与国内外120余家院校开展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累计全区各类院企、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500项。
聚焦廖河新城建设,走出产城融合新步伐
2020年,高新区城乡建设工作全面聚焦蓼河新城建设,牢牢把握道路桥梁、园林绿化、公用事业、河湖水系、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走出了产城融合新步伐。 交通格局逐步成型,内环高架、济宁大道东延、海川路北跨三大交通动脉顺利推进,内环高架一标段在全市率先建成通车,高新区与周边县市连接更加快捷,城市路网体系更加完善。嘉达路公交枢纽站建成投运,鸿雁湖停车场、十里湖停车场交付使用,9大路口渠化改造全面完成,居民出行更加畅通。
园林绿化盎然精致,深入开展绿化提档升级7大攻坚行动,建成开放红星路小游园和15个“口袋公园”;新增绿化面积81.7万平方米,建成区内绿化面积达到1581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5%,绿化覆盖率达4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5平方米,在全市遥遥领先,真正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生态水系初现景观。总投资21亿元的88公里河湖水系工程实现贯通,鸿雁湖成功试开园;鸿广河、鸿广渠完成苗木种植、园路铺筑,全线转入景观建筑施工;泗河取水泵站建成使用,已具备“引泗入蓼”条件;景云湖完成湖体塑形、乔木种植、园路铺筑;十里湖一期全面建成开放,“十里水乡”景区成功获批省级水利风景区;如意湖杨家河生态景观项目,已完成河道塑形,正进行园路及绿化施工;麒麟岛创业基地一期土地已摘牌,正在完善规划设计,“三河三湖三湿地、九水通衢耀麒麟”的秀美画卷在高新大地渐次展开。
公用服务全面加强。实施东外环、泰山路等7条燃气管网工程,新增高、中、低压燃气管网214.1公里,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铺设供水管道81.1公里,有效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新建64.1公里供热管网,集中供热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增雨污管网4.65公里,污水收集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5个街道、110个村居、5.4万户居民的清洁取暖改造,在全市率先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迁改高压架空线路48公里,新建电缆通道3.5公里,不仅提升了供电保障能力,也有效破解了高压线对城市建设的制约。
2021年,济宁高新区全区上下将凝心聚力,鼓足干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倍道而进、奋勇前行,开启高新区十四五新征程,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