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热点关注 > 正文

搜狐人物专访丨言传身教,育才育人——2020年教师节专题报道

花木繁茂,碧草如茵,育才中学的校园清幽雅静。漫步其中,嗅到的是阵阵芬芳,看到的是潺潺流水,听到的是朗朗书声,这里是底蕴深厚的名校,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几代人的青春。

在9月10日教师节到来之际,搜狐济宁特别策划教师节专题报道,走进育才中学,聚焦我市教育工作者的身影,深入了解这些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事迹心声。

张敬永:学生的成长、进步让我感到由衷的幸福

在张老师眼里,教师好比一张弓,学生就是有生命力的箭;身为教师,就要坚持用教研铸就坚韧的弓身,用教学凝炼充满张力的弓弦,用对职业的热爱打磨技艺,才能将学生送的更高更远。

张敬永老师是济宁市育才中学语文学科高级教师、教科研处主任,山东省特级教师。从教30年以来,张老师始终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从重学生的角度出发,从优教学的方面入手,以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神圣的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教研活动中去,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多次参加全市统考试题的命制和教学资料的编写统稿工作,主编并公开出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学案》等著作多部,在省级及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承担并结题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两项。

作为教科研处主任,张敬永老师倡导年轻教师要在热爱职业、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教学、科研双管齐下”,扑下身子发展业务。他先后指导培养青年教师20余人次获得市教学能手、省市优质课一等奖等,1人被评为山东省齐鲁名师,4人被评为济宁市杏坛名师和特级教师。

极强的教研能力,伴随的是高超的教学水平。“教师的工作重点永远只有一个就是学生,教研所取得的成果最终还是要反哺到课堂教学中来。”面对学生时,张老师以诚相待,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以自己的真情与爱心去触动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唤醒学生的心灵人格。在教学活动中,张老师教育理念优,授课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他所带的班级多人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中,张学超同学在2008年高考中勇夺济宁市理科第一名,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我喜欢教师这一职业,我喜欢我的学生。”在谈及自己的学生时,张敬永老师眼含笑意地说,“看到学生成长、进步,我感到由衷的幸福。”

孙跃文: 闭门造车不可取 年轻老师要勤加修习

从21岁毕业踏上讲台起,孙跃文老师便已经决定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所有热爱和力量。

1985年,刚刚毕业的孙老师来到梁山一所乡村中学担任教师。由于师资力量相对紧张,年纪轻轻的他一入职便被安排同时教授高一政治和高二历史两门课程,跨年级、跨学科,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起初的几节课,孙老师在面对台下的学生时心里总是感到忐忑、紧张,讲起课来就像在背演讲稿。“当时听起来像是在‘背’课,而不是在‘讲’课。”孙老师回忆道。在之后的工作里,孙跃文老师通过不断地摸索,逐渐掌握了讲课的要领,授课风格逐渐成熟起来。得益于教研组其他老师的交流分享以及市历史教研员的指导,孙跃文老师的授课水平稳步提升,他所带班级的高考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中排到了前列。

在课程教育之外,孙老师还十分注重学生的文化生活建设。当时的乡村中学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每年一度的五四汇演是学生们难得的一次文化盛宴。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进来,他利用学校里的一台老旧脚踏风琴,自学演奏,自学乐理,在每年五四汇演时为班级伴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得益于优异的教学水平,孙跃文老师随后来到了济宁市育才中学任教。“来育才之后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跟其他老师之间的交流变多了,教研水平可以说有了很大的提升。”孙跃文老师感叹道,“当教师就应该和同行老师多交流,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交流就是闭门造车,教研水平很难有真正的进步。”

如今,孙跃文老师已经从教35年,看着学校里刚刚入职的新老师们紧张又充满斗志的样子,仿佛看到了刚参加工作时的自己。他时常叮嘱年轻老师:“教学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枯燥无味的,你们要学会像苦行僧一样勤加修习。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心无旁骛,才能守得住一片繁华。”

蒋习文:用理解和真诚搭建师生间的心灵桥梁

让学生“怕”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吗?蒋习文老师的回答是:“不是。”

每年这个时候,蒋老师的电话总会响个不停,许多毕业多年的往届生纷纷打来电话向他致以节日的问候。在办公室其他老师眼里,除了高超的教学水平之外,蒋习文老师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

“我从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有20年了,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我认为很重要一点是如何处理犯错误的学生。当他犯错误时如果处理得好,那么师生关系也不会差;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更有利于开展文化教育、思想教育。”蒋习文老师向我们分享道,“千万不要让学生怕你,一旦学生怕你,那他就很难再敞开心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之门就关闭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蒋习文老师认为,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在这个时期如果不允许学生犯错,就是在变相地抑制学生的成长。有些学生经常违反纪律,着实令他生气,但细想起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学生犯错了,老师多些耐心沟通,少些一味责怪,循循善诱,学生会懂事会改正的。这样下来,师生关系肯定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就没有难以开展的教育了。

除此之外,面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蒋习文老师一贯坚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完善学生,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塑造”学生。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蒋老师会勤勤谈心,引导他多和他人交流;有些学生性格张扬,蒋老师会敦敦叮嘱,告诉他要学会适当收敛;有些学生心理敏感,蒋老师会常常鼓励,帮助他培养勇气……

亲其师,信其道。蒋习文老师的理解与真诚换来的是学生们的信任与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发挥了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座桥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教师乐教、勤业,让学生好学、上进。

黄玉兵:班级文化建设内化成学习动力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黄玉兵老师看来,给班级取一个寓意高远的班名,也能如春风化雨一般,于无声中内化成学子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引导他们“成人、成才、成功”。

黄玉兵是育才中学高级教师,济宁市杏坛名师,山东省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提起黄玉兵老师,就不得不谈一下他对班级文化的出色打造。为彰显出班级师生应有的气质和追求的愿景,黄玉兵老师为所带的2009级5班、2012级11班、2015级21班的班名分别叫“博远”“驰翔”“弘毅”,分别寓意着“学博志远”“驰于地翔于天”“任重道远君子弘毅”。名字叫响了,还得有标识让同学们看在眼里,2015级“弘毅”21班开学伊始,黄老师就动员学生为班级绘制含有班级名字的班徽。有了班名、班徽,再有一个能够唱响的班歌是不是更好了呢?于是黄老师为2015级21班创作了一首《“弘毅”之歌》,21班因此拥有了全校独一无二的班歌。叫着朗朗上口的班名,看着亲手设计的班徽,听着耳边回响的班歌,不知不觉间学生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了,学习劲头也更加足了。

时过境迁,黄玉兵老师取的这些温暖而又饱含意蕴的班名早已镌刻在学生脑海中,成为了他们铭记一生的珍贵记忆,也成为了伴随他们成长的价值准则。学生们怀揣着黄老师的殷切期望飞往更广阔的人生天地,而黄老师也将延续着“博远”、“驰翔”、“弘毅”的故事,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文字:刘聪

摄影:刘聪

责任编辑:刘聪

0

下一篇:济宁市第五届“儒乡鼓韵金唢呐”民间吹打乐大赛在嘉祥举行

上一篇:太白湖新区召开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会议

网友留言评论(0)
验证码: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