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动力之源。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济宁市“重点工作攻坚年”暨提升干部执行力动员大会提出,实施人才制度改革,树立“全域人才”理念,构建全类别、全方位、全周期的高效制度体系,加快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
如何实施人才制度改革?怎样创新人才管理、引进、培养、激励等机制,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邀请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分析解读。
聚合力,下好人才工作“一盘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对人才求贤若渴,坚持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动,统筹推进人才改革试验区、儒学人才高地、产才融合‘1+3’人才工作布局,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郭鑫介绍。据了解,我市2019年入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39人(个)、全职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2577人,省对市人才考核得到满分、列第一位,人才工作经验入选第四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成绩固然可喜,但全职引才难、高端专家引进难和优秀青年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是一个闭环系统,没有好的制度保障,单靠情怀难长久。”郭鑫表示,聚焦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今年我市将以“全域人才”理念为引领,统筹实施“智汇济宁•才绘圣城”工程。建立党管人才工作责任清单,完善差异化考核体系,压紧压实目标责任,强化工作合力。实施党委书记人才项目,推动县市区委书记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党组书记每人研究确定1—2个牵动性强、创新度高的重点人才项目,打造人才工作亮点品牌,真正下好人才工作“一盘棋”。
活机制,制定人才新政“升级版”
“没有含金量高的政策,很难引进一流的人才。”郭鑫介绍,我们将创新人才政策机制,制定人才新政“升级版”,既面向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又关注青年人才、技能人才,从项目资助、人才补贴、购房补助等多个方面设计含金量高、突破性大的政策措施。比如,聚焦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在落实“一事一议”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的基础上,重点优化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扶持措施,并给予一定数量的市级人才工程配额;对青年人才,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引才补贴标准。
还将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强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引才理念,引进更多“候鸟型”人才。将举办第二届“赢在济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带技术、带项目来我市创新创业。加快儒学人才队伍发展,优化尼山学者项目,集聚一批儒学研究高端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广与北大、清华共建“四个基地”模式,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再精准对接一批专业特色高校开展校地合作,不断扩大济宁“朋友圈”。用好科技副职平台,在继续做好科技副县长选派的基础上,再选聘一批高层次人才到我市乡镇、园区挂任科技副职,年内实现全覆盖。继续实施“优才计划”,已面向社会发布1569个需求岗位。启动“人才回引计划”,主要面向济宁籍优秀人才,已接收申请材料近900份。
优服务,搭建人才成长“加速器”
在济宁,只要是人才,都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郭鑫说,我市将树立以奉献度、贡献度为主的人才评价衡量导向,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让有真才实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实现“名利双收”。
市里将推进人才发展市场化,组建“济宁人才发展集团”,积极探索实施“人才+项目+资本”的新型招才引智运营模式,实现人才集约式服务管理,解决好各类人才发展的现实问题,让人才创业更有保障。做实人才金融服务,加大“人才贷”等金融产品创新力度,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让人才价值更有回报。
为推进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建设,我市将扩大“圣地人才一卡通”服务范围,建立来济人才对接服务专员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当好人才“联络员”,让人才服务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