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运河的兴衰,引水济运的工程措施先后运用长达五六百年,为发展运河的漕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元代南北大运河沟通后,由于徐州至临清一段经常受黄河北决冲淤,徐州南至清河一段以黄河为运道,漕运经常受黄河干扰而时塞时通。所以整个明代,治理黄河、治理运河纠缠在一起,因此黄河与京杭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的两次引黄济津工程
面对河运交叉的形势,人们长期存有矛盾心理,既害怕黄河冲毁或淤塞运道,又希望利用黄河水源补给运河。利用黄水济运,大约从元代就已开始,而明代是引黄济运较频繁的时期,至明朝弘治以后,基本上不再引黄河水济运。直到清朝中期,因湖河干涸,仍有引黄济运的情况,但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18万人车推肩扛,用25天完成了128.5公里的工程任务
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当时朝廷所需的粮食大多来自附近地区,南北漕运尚未成为一项 重大的政治任务,为支援对元战争,于明洪武元年(1368 年)三月,由大将军徐达开鱼台塌场口,引黄入泗济运。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原武黑羊山,河水由曹州、郓城两县漫过安山湖,致使运河淤塞。于是在济宁西10公里打开耐涝坡口引黄济运,并在此后多次进行疏浚,因此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明永乐九年(1411年),在重新疏浚会通河时,疏浚黄河故道,并自封丘金龙口引河水下鱼台而济运。明弘治以后不再引黄济运,究其原因,刘天和所著《间水集》中记载:“引黄济运谓水至则冲决,去则淤填,修治之工无时可已。”明嘉靖十九年(1540 年),漕运参将万表谈说:“洸、汶、沂、泗诸泉足以济运,无需引黄。”这期间由于对引黄济运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引黄次数相对减少,而且,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重开泇河全部竣工通航,这时运河已不经徐州二洪,运河的水源也得到缓解,所以引黄济运暂时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