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是基础,治污是前提,而环保才是最终的目标。要实现地方的发展,打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加强水生态保护的同时,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需要加速。
济宁造纸行业的环保之路
对于43岁的姜红梅来说,每天的水质检测虽然枯燥,但她已经坚持了18年,这18年里,姜红梅不仅从一个化验员成长为公司环保部门的负责人,她所在的企业也从一间投资3万元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造纸企业之一。这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励志故事,这样的变化也不仅仅是这一家企业,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整个山东的造纸产业,也经历了一个从重度污染到循环发展的环保之路。
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作为最主要的受水区,山东段工程全长1191公里,范围涉及山东13个市68个县区,包含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等城市。然而当时,山东的造纸企业超过1000家,造纸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山东省工业总排放量的51.4%,整个山东境内几乎找不到一条干净的河流。“以前确实是说制浆造纸是污染大户,确实因为当时的制浆黑液,没有什么可行的技术,当时黑液就直排了。”姜红梅说。
姜红梅所在的造纸企业,地处山东济宁,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的节点城市,位于济宁的南四湖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水库,水域面积超过1200平方公里,然而,南四湖地势低洼、水流不畅,苏、鲁、豫、皖四省的53条河流在这里汇集,却没有一条入海通道。另一方面,南四湖周边4000多家企业,每天超过50万吨的工业废水以及周边城市14万吨的生活污水全都排入湖区,南四湖一度成为了天下第一难治的“酱油湖”。
如何解决河道的污染问题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的关键,国家在决策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之初,就确立了“先治污,后通水”的原则。从2002年开始,山东全省范围陆续关停的不达标造纸企业超过700家,留下来的企业,则开始了一场环保革命,“我们也曾经不眠不休地研究,探讨各种技术,当时就是用物化的方法,就是在生化的基础上,再用物化的方法再降解,后来我们又发明了厌氧治理技术,厌氧治理技术再增加在耗氧系统之前,然后进一步降解(污染物)”姜红梅说。
在城区,济宁市兴建了23座污水处理厂,保证了城市生活污水的净化处理,在城市周边,经过专家设计的3800多亩太白湖人工湿地,种植了30多种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水生植物,以进一步截留和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这种做法直接效果就是把原来直排的劣五类的污水净化成三类以上的中水再排入河流,这不仅涵养了水源,净化了水质,也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保证流入南四湖的水净化达标。
与此同时,姜红梅所在的造纸企业利用氧化技术实现了机浆废水零排放,处理能力不仅达到了山东省的标准,甚至超过了欧盟的治理水平,科学的发展也使这家企业成为国际知名的一流造纸企业,虽然在这场环保革命中,山东的造纸企业关停了几百家,但企业的竞争力和规模却显著提升,年产量100万吨以上企业有6家,其中3家已进入世界造纸前50强。
2018年,山东全省纸及纸板产量超过20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五分之一,企业的升级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2017年,济宁市的空气综合指数改善情况已走在全省前头,曾经黑水遍地的南四湖,也恢复了和谐的自然生态图景,不仅如此,山东的造纸企业还通过技术革新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双促进、双提升。
邹城秸秆变废为宝
又到了麦收季节,山东邹城市北宿镇西丁村的村民顾克民,开始收割自己的2000多亩小麦,如今机器代替了人工,2000多亩小麦差不多只需要3天时间就可以收完。以往这个时候,顾克民总是又喜又愁,作为当地的种植大户,2000多亩小麦,差不多要收获70万公斤粮食,但如何处理小麦收获后遗留的大量秸秆,一直都是让他十分头疼的事。
“秸秆过去都是要么焚烧,要么就是粉碎到地里,直接秸秆还田了”顾克民说。秸秆焚烧或是粉碎之后还田,是北方农民最常用的处理方式。然而,焚烧秸秆不仅十分危险,而且容易造成大气和环境污染,并形成土地板结,影响作物生长,粉碎的方式虽然避免了污染,但由于秸秆容易隐藏病虫,翻进地里后会造成下一季作物的病虫害增多,两种方式都会影响第二季作物的产量。
不过,今年的顾克民却轻松了许多。在旁边的一块已经收完小麦的田里,另一台收割机也在忙碌,这是专门用来收集秸秆的机器,散落的秸秆被整齐地收集打包,“现在都是秸秆直接收起来打捆了,现在基本上每个村都有收集点”顾克民说。
距离顾克民的麦田200多公里的地方,各个村里打包收储的秸秆被送到这里,在这里,这些过去难以处理的秸秆,将要完成一次神奇的变化。
这些回收的秸秆经过粉碎、蒸煮、净化等工序后就变成了造纸用的纸浆,改变了过去使用木材和竹材作为主要原料的造纸模式,大大降低了成本,过去生产一吨纸需要消耗掉30多立方米水,而采取新的生产工艺后,只需要5立方米水就足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可以经过厂区的污水处理系统循环利用,这是经过厂区处理的污水,不仅完全符合了国家的排放标准,也符合山东省规定的严苛的排放标准,而且还在造纸厂的周边形成了一片人工湿地。
顾克民2000多亩的小麦秸秆,不仅没有给他带来负担,反而增加了收入,老顾收获完的麦田里,需要马上播种玉米,和这些玉米种一起播进土里的,还有一种神奇的肥料。“种肥直接同播了,种地之后省事,原来种肥,原来没用过那个有机肥,现在都使用的有机肥,配上大肥使用,效果非常好。”顾克民说。
这种神奇的肥料叫做黄腐酸肥,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改善品质,还可以提高化肥的效力,改善土壤结构,而更加神奇的是,这种肥料同样是从秸秆中提取。“可以说这种技术通过这种加工分离,使秸秆既有一草两用,而且解决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一个利用秸秆制浆可以少砍伐森林,减少碳的排放量,可以说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山东某造纸集团工程师邹俊波说。
这是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的融合发展,也是贯彻节水、治污,最终达到环保要求的典范。以南水北调为契机,山东的企业进行了改造,产业获得了提升。
微山湖生态开发创财富
又到周末了,微山县大捐村的刘柏林和老伴早早地赶到自家的鱼塘,今天,儿子和女儿一家都会从县城赶回家团聚,这是一家人保持多年的习惯,老两口要去自家的鱼塘捕捞些新鲜的河鲜。
刘柏林的家乡大捐村就在微山湖的边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曾经一片黑污的微山湖水变清了,虽然为了保护水质拆除了网箱,影响了渔民的收入,但微山湖的生态环境却一天比一天好,许多已经多年不见的鱼虾品种又重新出现,“南水北调工程通过治污,水域的治理和其他方面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像水质问题,通过环境的改善,居住再微山湖的渔民,能够实实在在地在生活和生产方面提高了很多。”刘柏林说。
刘柏林曾是县城里一所小学的校长,退休后他没有留在城里,而是回到了家乡,他和老伴一起建了个鱼塘,搞起了水产养殖,不为收入多少,只为了能多享受一下家乡的美丽田园。四代同堂的一家人,总是其乐融融,对刘柏林来说,退休后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留住青山,留住乡愁,守护这一片绿水青山,或许只是为了多几分对家乡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