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最火的词汇当属新质生产力。一条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如何与新质生产力发生一场激烈的化学反应呢?
在曾经的运河总督衙门所在地山东济宁,内河航运物流产业的质变和突变,恰恰得益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新发展格局之下统一大市场呼唤中的国内大循环,大宗生产要素的流通,需要一个联通南北、低成本、大运量的物流大通道,济宁恰恰在这里点穴式的打通了“任督二脉”;另一个原因,则是新质生产力对古老运河和传统内河航运物流产业的赋能,通过对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及产业组织等劳动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让运输效率更高、服务能力更强、环保程度更高、临港产业更新……
梁山港:“无中生有”打开格局
不临江不靠海也不沿边,位于鲁西南腹地,有江南水乡的气质,更是诸多圣人的出生地,这就是济宁。
当然,在它的“名片”上,显著位置还有这样一个头衔——“运河之都”。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兴盛让地处“运河之脊”、运河总督衙门所在地的济宁,更是孕育了开放包容的大运河商业精神,也滋养了济宁运河商业繁荣的盛景。
但随着历史进程的向前奔涌,黄河改道、津浦铁路的开通,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正式发布停漕令,并撤销了大运河的管理机构,这标志着千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正式断航。之于济宁,昔日的古运河繁华不再,也逐步成为了这座城市引以为豪的过往。
100年多后,因水泊梁山而出名的内陆县城梁山,竟孕育出一个可以通江达海的运河梁山港,因由此开启了济宁复兴运河的序章。
梁山港是一座无中生有的运河港口,于2021年4月正式通航。当年,这里曾是一片水洼地,2014年,我国“西煤东输”重要的运煤铁路——瓦日铁路建成通车后,这里成为瓦日铁路与京杭运河联通的咽喉要地。梁山港开挖了17.5公里航道,建设9.18公里铁路专用线,让按30吨重载铁路标准建设的瓦日铁路与京杭运河在梁山县“手挽手”。
铁路兴港,港口兴市。每年,产自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煤炭、铁矿石、建材经由瓦日铁路运到梁山港,再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南方。如今,这里已建成了14条铁路专用线,累计完成煤炭等大宗货物集疏港量达到6500万吨,成为山东煤炭保障供应的“主力军”,连接西部煤源产地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物流枢纽。2024年,梁山港通过铁水联运发送的煤炭量预计将达到1200万吨。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梁山港实现了公路、铁路和水运多式联运,北联一带一路,南端进入长江航道,与另一条新兖铁路形成“丰”字形大通道。大运河带动形成的发展机遇,助力相关地区在交通运输线上形成了产业格局,并逐步打开转型发展的新航道。
国内大循环:水运,降低物流的“冰山成本”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为了畅通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根本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从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则需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在全国各省的流动。从外生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需要降低物资运输的“冰山成本”,如直接物流成本、运输时间成本、货物运输损失成本等。2021年,我国累计物流总费用达到16.7万亿元人民币,占我国全年GDP的14.6%,距离我国12%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在物流圈里有这样一句话:越早下水越省钱。因为,水运的物流成本处在整个物流运输价格中的最底层,往上是铁路,再往上是公路,水运物流成本分别是铁路的1/3、公路的1/6,。虽然论运输速度,水运相比汽车和火车要慢一些,但是其庞大的运量和低碳的运输方式,特别是依托集装箱更是不挑货,运输适配度很高、货损率很低,对各种大宗物品十分友好。要说运输时间的劣势,从运河通航最北端济宁到江苏太仓,集装箱货船是可以优先过闸的,运抵时间约一周时间就够了。对于接续发货的大宗商品,这个周期也是可以接受的。
以济宁港航为例,借助京杭运河这一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的优势,累计开通了济宁至武汉、太仓、上海等集装箱航线15条,通达南京港、连云港、镇江港、宁波港等50多个港口;物流贸易覆盖100多个城市。跟原来相比,每吨可为客户减少30-50元运费,真正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有效增强了当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真正开辟出又一条畅通南北的“水上高速”。
公铁水联运的方式,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整合低成本的水运和铁路运输要素,从而通过市场经济和价格的“无形之手”,让有效市场对运输方式的组合方式进行选择,通过物流大通道实现多种组合,帮助企业省下运费。
工业大省山东:“好品山东”需要压低物流成本
2023年,山东省将内河航运上升到省级战略,作为这样一个工业大省,除了加大了对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扶持力度,还将断航27年的小清河实现复航,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让更多“山东好品”能够真正降低物流成本。以济宁龙拱港为例,目前,这一以自动化集装箱示范港著称的运河内河港口,运营两年时间,已经通过集装箱运送了近200种货品,其中,大宗商品是稳稳的主角。像轮胎、卷纸、葡萄糖、粮食、粮油、化肥等。
作为北方经济的领头羊,山东能拿出来说道的有很多:制造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现代农业等等,山东各方面的产业基础都是非常好的。在联合国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中,中国是唯一一个41个大类齐全的国家,而山东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207个工业种类中,山东拥有197个,其中制造业179个,在全部666个工业小类当中,山东拥有526个。因此,山东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典型的“不偏科”,发挥一直很稳定。山东还拥有许多全国行业第一,电子计算机、改装汽车、化肥、轮胎、氧化铝、啤酒、葡萄酒等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这些产品中,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很多适配于内河航运的物流运输方式,从过去相对省心却价高的公路运输方式进行颠覆式地转变,或许需要通过阵痛打破原有商业生态。
可能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增加的物流成本最终也是加在了消费者身上,但是从中跳出来看,降低这部分物流成本,是不是可以让销售商、消费者都更乐于接受,这也变相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
2022年4月,国务院提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此,该《意见》指出,“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通过促进物流企业的供给端增效及国家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实现市场的高效衔接。
港产融合:新质生产力的“用武之地”
除了运输之外,其实济宁港航物流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还是实现港产融合,发展临港产业。
目前,济宁依托当地国企济宁能源集团成立的港航集团,按照绿色化、智慧化、标准化、现代化标准,重点打造梁山、任城和微山三大亿吨级港口群,梁山港、龙拱港、太平、跃进等六个百亿临港园区,大力发展新能源、集装箱船舶运输,一体化推进“港口、物流、贸易”融合发展。
根据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济宁市将抢抓内河航运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机遇,以港产城融合为引领,加快布局临港产业,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
欲构筑融合发展“大格局”,先要完善多式联运“大枢纽”。对此,济宁将对《济宁港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开工建设韩庄港,提速推进湖西航道上级湖段、复兴河航道升级改造,加快龙拱港铁路专用线、顺达港铁路专用线、微山三线船闸建设,完成安澜路改建主体工程。新开通3条集装箱航线,深化河港、陆港、空港高效联动,规划布局“公铁水空”无缝衔接交通网络,打造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
“良港孕育大产业。我们将坚持招产业、建园区、促融合,以京杭运河为轴线,提速建设梁山港煤钢物流园、邹城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跃进港百亿级钢铁和百万吨级粮食物流园等‘六大临港百亿园区’,形成‘一轴六园’发展格局,打造全国一流内河经济廊道。”济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港口建设是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跳板,济宁将积极招引龙头物流企业,推动港口和腹地产业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并加强与运河、长江沿线城市交流合作,擦亮新时代“运河之都”名片。
内河船舶:建绿色智能船厂,造绿色智能船舶
不言而喻,这些临港产业不约而同“向新而行”。
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文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在位于邹城市太平镇白马河畔的太平港旁,一个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已经展露出了他熠熠生辉的一面。这座船厂不同于传统的船厂,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内河新能源船舶事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坚持“建绿色智能船厂,造绿色智能船舶”的理念,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引领内河船舶制造“数智化变革”。
目前,已建设船体联合车间、分段装焊车间、涂装车间、舾装综合车间、船台等生产、生活等相应配套设施,一期工程完工后可形成年建造1000-2000吨级内河船舶400艘、修理改装100艘的生产能力。3月16日,新能船业所建造的首艘80米油气加注趸船成功下水,进入了水下舾装的新阶段,这标志着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正式建成投产,也为济宁港航物流和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
“我们主推的67.6m、80m、90m标准化船型,采用LNG双燃料动力系统,可以节约80%的传统燃料,‘以销定产’的传统模式已转变成‘以产定销’的新模式,助推‘气化运河’‘电化运河’进程,引领内河航运由‘传统动能向新能源绿色动能’转变,助力济宁打造京杭运河新能源运输先行区。”济宁能源集团新能船业公司负责人说。
新能源汽车:向比较优势要价值
当然,内河新能源船舶在大运河里是一个新概念,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10年,来自传统主机厂、媒体、投资机构、制造业等各领域的人纷纷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第一波热潮。遗憾的是,这波热潮到2013年前后迅速降温,原因是核心零部件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商业模式不清晰、不明朗。转机发生在2013年二季度,大洋彼岸的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单季度盈利。于是,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选手们信心重振。
可以说,在特斯拉的“鲶鱼效应”之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被激活,政策、资本和人才迅速涌入该赛道。就智能电动汽车而言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电动,一个是智能,依靠制造和研发能力崛起的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助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有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了完美的弯道超车。
为什么是中国?答案藏在中国的比较优势中。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在“三电”领域,中国企业发挥了在要素密集领域的比较优势,不仅培育了一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而且培育了一批在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充电储能、智能网联等相关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从新能源汽车到新能源船舶,这是趋势,也是必然,动能转换的交棒时刻即将来临。或许从车到船,今后在这些新能源船上,也会逐渐看到新能源汽车的影子,更加智能,更加舒适,能源颠覆过去变得更加清洁。
回顾过去10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从零起步快速崛起并赶超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是:放眼世界,扩大开放,以推动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化为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人才、资本、技术和管理思想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组合。
新能源船舶一定会在一泓清水北上的运河航道中,成为未来的主力军。
来源: 济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