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主线,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践行“两个结合”、扎实推进文化“两创”,切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锚定“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奋斗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奋发进取,唱响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强音。
“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夜景
济宁市习语润儒乡“黄河大集理论·文化惠民迎新春”系列活动
举旗定向
让理论武装入脑入心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着力在深化转化内化上下功夫,持续完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常态化制度。”在2023年12月1日召开的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林红玉就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提出新的要求。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关键少数”走在前、作表率。济宁市健全完善中心组学习机制,建立和实施中心组学习列席旁听制度,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推动学习常态化、规范化。通过举办专题读书班、开展集中研讨、深入调查研究等方式,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悟笃行。一年来,举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研讨14次,推动14个县市区列席旁听实现全覆盖,创新“一纸一书一旁听”学习模式,提升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质效。聚焦“九大战略”,举办济宁“干部大讲堂”7次。突出理论研究高度,在全省率先实施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评选高层次理论人才92名,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294项。
如何把理说清、心讲热、情聚拢、劲鼓足,让党的“好声音”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习语润儒乡”宣讲团成员、退休干部孔令绍以宣讲家风传承为主线,在一场场宣讲中传播着“诗礼传家”的家风精神,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擦亮了“习语润儒乡”理论宣讲品牌。在中宣部“2023年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表彰中,孔令绍被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省仅2人获此荣誉。
作为着力打造的理论宣讲品牌,济宁创新“习语润儒乡”宣讲云平台和直播平台,组建“4+100”市、县、乡、村四级宣讲队伍909支,培育形成了以“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为引领的“1+14+146+N”的宣讲品牌矩阵,以“小切口”展现“大视野”,用“小故事”讲活“大道理”,让党的创新理论润物无声,走进群众心里,宣讲场次和受众人数均居全省第一。
除了推出孔令绍这样的全国先进典型,济宁市多个集体和个人还获得省委宣传部“山东省2023年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通报表彰,其中,济宁市“习语润儒乡”宣讲团、梁山县“黄河民兵”宣讲团被评为“先进集体”,孔繁鹏、王广杰被评为“先进个人”;在全省“中国梦·新时代·新使命”百姓宣讲大赛中,我市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奖数量和层次均创历史新高。
鼓舞士气
让主流思想舆论更加昂扬向上
主旋律昂扬奋进,好声音充实丰沛。
全市新闻战线忠实履行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以小切口展现壮美场景、反映发展成就,报纸电视、网络空间、移动平台全方位、多声部唱响时代最强音,用一件件优秀作品,讲好济宁故事、传播好济宁声音,推动“正能量”实现“大流量”、“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重大主题报道出新出彩。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主线,统筹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牢记初心、锤炼“四力”,以一个个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精品佳作,强信心、暖人心、筑同心。紧扣强力突破“九大战略”,围绕制造强市、创新驱动、现代港航物流、济宁都市区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两创”等全市中心工作及重大决策部署抓选题、抓策划,宣传报道强劲有力、催人奋进。
对上报道全面开花。围绕聚力展形象,成立重大选题策划专班和驻京对上报道专班,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发稿1.3万余篇,7大央媒发稿2800余篇。邀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1家央媒,开展“文化‘两创’担使命 助企攀登促发展”行进式采访活动,推出系列报道120余篇。一批刊发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的专题报道在国内外引发较大反响,“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刊发济宁市原创精品稿件37篇,浏览量突破370W+,综合排名全省第3。聚焦民生热点,创新发布形式,召开21个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285场,发布场次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1。
“大流量”赋能“好声音”。继济宁日报“独山湖·水下森林”短视频创出6亿点击量纪录后,济宁各媒体利用《流浪地球2》的上映热潮,聚力引流量,精心策划“《流浪地球2》主创团队走进济宁”“刘德华用济宁话拜年”“胡锡进游济宁”“走吧,去济宁”“我在济宁挺幸福”等网络热点话题,进一步放大流量,为济宁形象赋能。依托重大节会活动,济宁市积极邀请中央、省级主要新闻媒体前来采访,邀请明星站台助力,大力推送亮点特色工作,产生集群式宣传效应,全网点击量呈现10亿、15亿、50亿的翻倍跃升。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批示表扬,在全省推广济宁市经验做法。
国际传播卓有成效。率先成立济宁国际传播中心,成功举办“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策划实施“走读济宁”“文化济宁”“视听济宁”项目,用更好的内容、更高的质量讲好济宁故事,济宁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共读一本书”活动
直播间里传授剪纸技艺
价值引领
让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红白事标准村规民约里都写着呢,郝家给咱村带了个好头,就该记5分重奖,让陈规陋习没市场大家都高兴哩。”2023年7月的一天,为一名喜事不收天价彩礼的村民发放了一张积分卡后,兖州区颜店镇大嵫阳村积分制管理员马翠红美滋滋地说。
兖州区各镇街村居文明实践所(站)把“婚丧喜庆公约”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遵守,让村风民风焕然一新,成为济宁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济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民力,不断强化措施,弘扬主流价值,培育向上向善道德风尚,着力打造崇德向善“精神高地”。
榜样引领体现价值认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培育、实践、创建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文明新风蔚然成风。2023年,评选“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430名,3人入选“中国好人”,50人入选“山东好人”,全省第一。联合山东广播电视台创作推出纪录片《寻找王杰》,举办“王杰精神”座谈会、“红动济宁”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国防教育知识技能竞赛、大学生主题演讲大赛等活动,不断汇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一体推进美德济宁和信用济宁建设,打造美德健康新生活示范样板74个。
文明实践展现新亮点。高标准建设“环昙山”“龙湾湖”等文明实践展示带(区)17个,曲阜市鲁城街道阙里社区、国网嘉祥县供电公司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承办首届山东省“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启动仪式,打造“志愿你我 美德济宁”志愿服务品牌,济宁市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上级部门批示肯定。持续深化“反对浪费 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率先实施新礼仪改革,4个案例入选全省“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10个村(社区)入选全省第二批“百佳红白理事会典型案例”名单,入选数量均位居全省第1。获省委宣传部和中央文明办高度评价。
文明创建取得新进展。在中央文明办测评中,济宁、曲阜测评结果为“优秀”等次。在省文明办测评中,济宁居全省16地市第3位,金乡居全省32个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和提名城市第1位。我市在中央文明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座谈会和全省文明办主任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篆刻体验
放歌时代
让文化建设更加扎实有力
位于泗水县的“等闲谷艺术粮仓”,是由上世纪60年代的一处废弃粮仓和周边原生态老民居改造而成,现已成为集党员交流、创客沙龙、文创研发、品牌推广、规划设计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基地。作为济宁市文化“两创”的一支奇葩,“等闲谷艺术粮仓”近年来多次获得省市表彰。
文化若水,润物无声。全市文化战线聚焦人民群众期待,坚持以文化人,着力在文化“两创”、文艺事业、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自信的风采更加彰显。
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十周年,全面展现文化“两创”丰硕成果。聚焦示范引领,推动组建高规格文化“两创”工作专班,累计打造文化“两创”示范点300个,谋划实施24个总投资299.3亿元的重大项目,鲁源小镇等重点项目高效推进,尼山文化片区建设全面发力。聚焦传承转化,组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专班,牵头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起草“一纲要三方案”,成立学术委员会,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济宁市在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聚焦交流互鉴,高标准承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济宁、202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节会活动,文化“两创”济宁实践得到广泛传播认同。
聚焦文艺繁荣,中国首部无伴奏合唱套曲《〈论语〉节选》、交响音乐史诗《尼山·雅乐》全球首演成功,报告文学《河道总督》《归来》分别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头题刊发,4部作品获省“泰山文艺奖”,4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举办大型纪录片《微山湖》开机仪式和纪录片《寻找王杰》开播仪式,电视剧《运河风流》在山东卫视播出,与山东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电视纪录片《武梁祠》,受到省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并着力推介。创新开展“好韵济宁”原创歌曲大赛,持续打造“乐响济宁·共圆梦想”月末音乐会、“曲兴社”周末相声会等文化惠民活动品牌。中宣部《宣传信息网》刊发《山东济宁市:“五个着力”推动文艺事业持续繁荣》,推广济宁市文艺工作经验做法。
聚焦产业赋能,深入推进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体验廊道建设,策划举办“黄河大集”四季系列活动3600余场次,累计发放消费券3583.6万元,拉动消费近4亿元。举办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国际青年文化交流演出暨中华文化创意产品交易会、文化产业领军人物评选等系列活动,曲阜尼山文旅公司入选省首批20家领航型文旅企业。纵深开展宣传文化系统助企攀登行动,前三季度全市规上文化企业达264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51.1亿元。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踏上新征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用璀璨的文化之光照亮全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开创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来源:掌上济宁